当前位置:首页 > 实务探讨
对发挥医院财务报告作用的几点看法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9-16  】  【打印

韩斌斌

用数据讲好医院发展的故事,用报告来发表会计人对医院业务活动的洞见,给不同的管理运营团队尤其决策者以启发和参考,是会计人的主业,也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然而,这项工作我们做的并不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突出表现就是大家辛辛苦苦做出的报表,写出的分析往往被束之高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对会计人而言,外部原因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公立医院的特殊属性。医院具有商业属性与社会属性双重属性,决定着医院财务信息的特殊性。一方面,会计作为商业社会通用的语言,需要以价值计量为核心,以帮助组织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商业会计的计量属性,对医院财务活动进行计量,记录价值创造的过程、评价价值创造的效率、界定价值分配的路径。企业的商业属性越突出,会计信息产生的规则越细致,会计信息的解读越重要。另一方面,公立医院,作为民生行业,事业单位,虽然有收支平衡的经济压力,但社会责任属性、政府特殊管控、多元绩效评价等特点突出,这就使得承载了商业属性的会计信息在管理者关注的各类信息中常常处于从属甚至次要的地位。

二是财务会计系统天然的缺陷。目前通用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基于工业时代制造业价值创造的要素和逻辑量身定制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医院,知识资本、业务模式、信息化水平、组织文化等反映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没有被纳入到会计要素设计中来,会计报告信息不全面。另外,医院作为业务复杂、协同多、流程个性化的服务行业,要素的流转和产出等环节难以及时、准确记录,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目前,会计信息更多的是反映历史和过去,在预测未来方面作为不大,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三是医院目前的运营管理模式。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大家会习惯用数据来说话,会计报告作为运营的结果和管理的证据,受到的关注程度会比较高;在粗放管理模式下,更多时候是靠感觉来办事。这也是目前公立医院重技术轻运营、重投入轻管理等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所在。

四是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报告阅读者大部分没有财务专业背景,看不清楚这些数据与日常决策、业务活动的关系。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一大堆唧唧歪歪枯燥晦涩的指标和数字,到底是什么关系,到底在说些什么?许多人看不明白。在医院管理职业化的大背景下,有医学背景的员工要着力提升管理素养,有管理背景的要努力懂得业务常识,不同专业背景的管理者能够在接近的语境下讨论管理问题和发展问题,是大势所趋,但这有很长的路要走。

外部原因是客观存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因而,在大部分情况下,纠结于外部问题于事无补,纠结外部原因只会让自己心安理得的满足现状、裹足不前。与此相反的是,我们要习惯于向内找原因。按照“价值链”理论,非增值作业是摧毁价值的无效作业,是企业希望且通过价值链的优化进行消除的作业。我们需要首先用阅读者的视角,以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有用性为出发点,从自身改变的可行性来思考目前的会计报告存在哪些问题。个人认为,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点:

第一,分析报告内容不全面。

第二,分析报告结构和逻辑没有以阅读者为本。

第三,分析报告表现形式不够直观。

这些问题,我们深究下去,就会发现,有认识层面,能力层面,态度层面等诸多原因,要解决问题,需要我们更深的、更系统的去思考。

(作者单位:河南省肿瘤医院财务处,本文刊登于《管理会计师&会计职业生涯》2019年第5期,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