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西合璧会计考证之旅
  
作者:刘芬

  2012年,是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20周年,也是我大学毕业开始会计考试之旅的第13个年头,会计考试伴随着我人生逐步成熟、事业健康发展。回首曾经的青葱岁月,也曾年少轻狂,也曾无所畏惧,但是对会计事业始终执着。

  误打误撞进入会计行

  缘分是很难说清的事情。我从没想过父母17年前的一个举动就决定了我一辈子的职业生涯。

  高考前报志愿,父母经过咨询帮我精挑细选了武汉大学的涉外会计专业为第一志愿。

  结果,我如愿被武汉大学录取,但专业并非涉外会计。可能是招考名录上信息有误,涉外会计是个专科专业,本科学历并没有涉外会计这个专业,甚至没有会计这个专业。1995年,学校在审计学系里开办了第一期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班,限40人,我有幸被排进了这个班,从此开始我的漫漫会计路。

  披荆斩棘踏上考证路

  会计审计是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4年的大学理论学习让我十分技痒,迫不及待地想进入社会大显身手,从而放弃了考研。在当时红桃开集团的财务人员招聘考试中,我以会计专业笔试第一名的成绩从100多名竞聘者中脱颖而出,被总部财务部录取。我的职业目标很明确,就是以会计职称考试为阶梯,一步步完成职业的升华。

  决定了目标,剩下的就是行动了。刚开始工作,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加班加点是常事,忙的时候甚至通宵加班。一有空余的时间,我不去逛街不去上网,就宅在公司对面的出租屋里啃书。

  天道酬勤,2000年我以高分通过了助理会计师的考试。首战告捷,我再接再厉,在2002年成功 通过了会计师资格考试,2003年通过了注册会计师的全部考试。

  这段学习和考试经历使我有醍醐灌顶的感受,似乎所学的书本知识和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得到了完全地契合,迸发出火花,使得知识融会贯通,工作得心应手。优秀的工作业绩使我被单位提拔为子公司财务主管,知识的掌握也使我成功通过为期数月的单位、区、市初赛层层选拔,在2003年7月举办的武汉市第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会计专业技术总决赛中,荣获第一名,被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武汉市技术状元"的称号,被武汉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走出国门插上翅膀

  2005年我留学美国,欣喜地发现其实国内会计制度和实务与国外已经开始接轨,有在国内工作和会计考证的经历后,对于国外会计硕士的学习,除了语言上要加强,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觉得非常轻松。

  为了熟悉美国的会计执业技能,毕业后我报考了美国注册会计师。美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分4门,全部机考,可以在两年内考完。我一口气报了4门,一般报考注册会计师的学员都要花两、三千美元报辅导班备考,而那时我和先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开支也不超过一千美元。报辅导班的费用对我们而言是个不小的数目。为了省钱,我在网上买了几本二手辅导书就不分昼夜地复习起来。美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和国内的会计师考试、注会考试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比较侧重于考察实务,对知识的熟悉度要求高、现场考试强度大。考试时间最长的一门有4个小时。考前,我先生特意在超市买了瓶红牛饮料给我补充能量。我在国内已通过两类专业证考的优势在这次考试中得到充分发挥,以优异的成绩一次通过了4门考试。

  付出终有回报,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让我在国外的从业之路十 分顺畅,很快我就通过了当时美国控制很严的工作签证审批,先后从事了非营利机构的财务主管、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私营公司的资深财务经理等职务。

  回归祖国重追会计梦

  2010年,我因家庭原因回到祖国的怀抱。国内比5年前我出国时变化很多,发展迅速,我以前的大学同学各有建树,其中不乏会计领军人物、高级会计师等。错过了国内美好风景的我感受到了祖国的高速发展和对会计专业人员的重视、培养力度的加大,为会计专业与世界接轨,会计人才与世界接轨提供了很好的桥梁。虽然错过了一些好风景,但是我会继续努力,重续我的会计考证梦,向着高级会计师的目标前行。

  这一路考来,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勤奋而已。

  (作者单位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监察审计处,本文已于2012年11月2日在《中国会计报》上发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