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考试带来的四种称呼
  
作者:李林森

   我1991年从湖南省财会学校毕业就从事财会工作,迄今已有22个年头。22年来,我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学生成为县级财政部门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现在我的岗位是冷水江市会计核算办主任,可是以这一职务称呼我的人不太多,相反,"李老师"、"师傅"、"教授"、"总监"的称呼倒是不绝于耳。说起来,这都是会计资格考试成全了我。
   "李老师"是我在会计函授站担任会计教学时同学们对我的称呼。2003年以来,我每年都主讲《财经法规》,10年培训财会人员在1000人以上。
   "师傅"主要是我们财政系统内部的同事对我的称呼。对刚进门的同事,有关财会业务方面的问题,只要有人肯向我咨询,我从不保守,尽我所知,全部告诉我的同事,从不怕被抢"饭碗"。
   "教授"的称呼,内容比较复杂。自从我2006年通过高级会计师考试后,就有些同事、熟人称我"教授"。即便是同事的一种调侃,我也乐于接受,就算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吧。
   "总监"的称呼,是因为今年市政府委派我代表财政在一家国有独资公司兼职,行使财务总监的职能,因此也有人这样善意称呼我。
   这4种称呼能集于一身,我确实得感谢会计资格考试。
   如果没有通过会计师考试,我就没有培训初级会计人员的资格,就不可能成为财会人员的"老师";如果不是专业素养略高一筹,就难以给同事们释疑解惑,就不可能在行政单位得到同事尊称一声"师傅";更别说,如果不是通过了高级会计师考试,"教授"的桂冠也戴不到我头上;如果没有专业技术资格,政府也 不可能委派我负责一家企业的财务工作。
   在22年的会计职业生涯中,我经历了3次会计资格考试,分别是助理会计师(预算会计类)、会计师、高级会计师3个等级的考试。3次考试,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
   我们在行政机关工作,工资待遇与专业技术资格不挂钩,因此除了需要一个会计从业资格证外,对于考职称,没有太大的动力。尽管如此,我还是于1996年报名参加了助理会计师考试,但考试因思想不重视,准备不足,最终铩羽而归。
   此后几年,我因忙于其他事务,也没有考虑职称考试的事情,直至2000年一件事促成了我的改变。那一年,我去本省一个地级市参观学习,在那里,会见了一名同学。当时这名同学已 从财政部门转向行政机关,担任乡长职务。我们交谈得知,这名同学在转任行政工作后,仍然考取了会计师职称资格,他笑着对我说:"你在学校时,专业知识学得不错,还是去考一个中级职称为好,毕竟有时还是需要'本本'为自己的能力做佐证的。"我认为同学言之有理,于是便在当年报名参加会计师考试。2001年5月,我一次性通过了当年的4门会计师科目的考试,同时我把自己考试的体会写成《会计师职称考试抓住备考、考试两环节》一文,在《中国财经报》发表,并被一些期刊转摘。
   2005年开始,我们湖南省高级会计师的评定实行考评结合。
   得知这一消息,我的心又动了起来,毕竟成为一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为了圆梦,我在取得会计师资格刚满5年的2006年,便报考了当年的高级会计师考试。2006年,我认真准备考试,最后取得了国家级高级会计师考试的合格证,我撰写了《高级会计师考试的体会》一文并发表。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会计变革的时代。20多年来,国家的会计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会计人员的培养、考试、选拔日渐规范,中国会计事业正在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世界通用商业语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会计资格考试20周年之际,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回顾。我想:如果不是会计资格考试,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专业水准;如果不是会计资格考试,会计人员的任用大都靠论资排辈,沉默寡言的我也不可能得到组织的重用;如果不是会计资格考试,更不可能有4种称呼来丰富我的生活。因此,我由衷地感谢会计资格考试。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冷水江市财政局,本文已在2012年12月21日《中国会计报》上发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