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个大家庭,父亲有五个兄弟,三个姐妹。依稀记得,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三伯是我家最神秘的人物。
每到月末,三伯总是带上一副黑框眼镜,穿起那平日少见的长衫,夹着个大算盘,带着一本写得密密麻麻的小本,挨家挨户地敲门。街坊见到他,都是一副很热情的样子,连忙迎进门。这时三伯就会取出那个叫做算盘的东西,拨弄算珠,发出"啪啪"的清脆声响,像是在谱写一曲乐章;接下来就在那个小本里继续记着各种数字和奇怪的符号。我一直惊讶于三伯的所为为什么那么受人尊敬,更惊讶于为什么靠几个算珠就能准确无误的计数。
直到上了小学我才知道,三伯是村里的会计,那几个算珠则演绎着会计学里的智慧。
开启会计之门
这就是我孩时对"会计"这个概念最原始、最朦胧的记忆,也是我领略到与会计有关的术数启蒙。不知不觉,在我稚嫩的心中,已把对三伯的崇拜转变为了对会计这门精巧而又实用的算术艺术的憧憬和向往。
1998年,揣怀着梦想,我毅然选择了财务会计专业。
在第一节会计专业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的"严谨、细致、耐心"六个字让我记忆犹新。这让我知道了即将从事的会计事业容不得半点马虎,是一份细致的工作;面对枯燥的数字、繁琐的业务,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
经过三年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毕业前夕,我通过了珠算、会计从业资格等科目的考试,拿到了属于我的第一个会计证书。
2001年,我满怀希望地走上了会计工作岗位,从事出纳工作。
虽然我自认为在校期间学了很多会计理论知识,但一到会计实践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工作时间我虚心向周围同事们请教,下班回家再琢磨专业书,把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我的工作逐渐得心应手了。
在向周围同事的学习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一是光靠一手好算盘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促使我学会应用财务软件处理各类账务。二是会计人的成长模式是一种纵向模式,从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得,到初级、中级会计,再到高级财务会计,是一个循序渐进、浑然天成的过程,是一条线。要想在会计职业道路上有所发展,仅仅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是远远不够的,而每一步的前进,都要紧紧围绕会计资格考试,不断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务得到提升。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2002年,我选择报考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初级会计资格考试,当年就顺利通过了考试,取得了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书。这次考试的顺利通过让我很受鼓舞,不仅提升了自己处理财务会计事务的能力,而且学习的积极性变得更高。
2004年,我调入一家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工作。
工作的相对稳定和安逸并没有让我停止在会计道路上前进的步伐—— —我决定报考中级会计资格考试。但这次备考的历程却没有像往常那样顺利,从备考到最终通过历经两年,有许多曲折与艰辛。
斩获中级资格
2005年,财政部对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科目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四门科目合并为三门科目。由于平时的工作很忙,复习时间不够,虽然经过将近半年的备考,成绩却很不理想—— —三门课均因几分之差而未合格。这一次的失败,让我很受打击,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产生了怀疑,甚至有学不下去想放弃的念头。但是消沉了一段时间后,最终我还是鼓起勇气,从头再来,提前准备下一年的考试。我暗暗下了决心:明年一定要通过!没想到2006年情况又有了新变化。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很多会计业务处理方式都发生了质的改变。2006年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教材也与先前大不相同,之前花了大量时间复习的教材已不再适用,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拿到新版教材后,备考时间的紧迫让我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但我想,无论压力多大,我也要战胜它!为了尽快地掌握新知识,我只能一点一点比照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的区别,同时还要不断剔除脑海里对旧知识的记忆,替换成新的。经历了无数个夜晚的挑灯夜读,我终于在2006年通过了中级会计资格全部科目的考试,取得了中级会计师资格证书。
拿到证书的那一刻,我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从2001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到2002年取得助理会计师,再到2006年取得中级会计师资格证书,这一路的成长看似顺利,但其中的艰辛困苦只有自己最清楚。
努力终究有了回报。由于自己出色的工作业绩,加上自己作为单位最年轻的中级会计资格证书拥有者,经单位推荐,我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并获得铜陵赛区三等奖。
2012年,会计资格考试推行无纸化考试试点,又一次进行了重大变革,与时俱进地走在了各类职称考试的前沿,不仅节约了考试资源,而且大大提高了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会计资格考试自此又迈上了崭新的台阶。
我的下一目标就是高级会计资格考试。但是,对于初为人母的我来说,前行的路会比以往更艰难。
"依稀梦怀远,天涯与君伴"。从初级会计资格考试到中级会计资格考试,再到高级会计资格考试,会计资格考试始终就像是人生的灯塔一样,指引着我在追寻会计职业梦想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铜陵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本文已在《中国会计报》2013年4月19日发表)
|